《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03月05日

“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

■本报记者 彭琦 狄碎虎

我区法治工作者观看电影《第二十条》有感—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法律的权威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

……

这是2024年春节档以法律为主题的电影《第二十条》里戳中人心的台词金句。

自电影上映以来,据统计,截至2月28日,《第二十条》在国内票房居于榜首,并于近日走进国际电影市场,可见全民关注司法公平正义的热潮正在自觉地悄然形成。当法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更普遍的追求,便是法治建设最鲜明的注释,也是社会与时代在发展之中逐渐凝结成的共同认识。

司法工作践行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之所求,也是法治工作者一直坚持的信条。我区法治工作者观看电影《第二十条》后深刻的感触印证了他们在工作中坚守的信条。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次登罗布看过电影后表示,对于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正当防卫”用电影的方式生动诠释,向社会传递“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时代强音,保护了见义勇为者的正当权利,弘扬了社会正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案件的审判中、融入司法工作的追求中,是他和同事从事司法工作的使命和荣光。

他还说,电影《第二十条》在我区受到观众喜欢,充分表明近年来我区普法工作成效明显,同时也反映出各族群众对司法工作的关注和对公平正义更高水平的期待。下一步,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干警将始终秉持“如我在诉”的理念,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将法律的专业判断与人民群众的朴素正义观融合起来,以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审判工作,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通过一个个法理情兼融的司法裁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公众释放出明确的法律态度,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让群众有温暖、有遵循、有保障。

“电影《第二十条》讲述了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诉求与法律尊严的故事,生动细致地展示了人性和法律的紧密联系。”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三级高级检察官王旭东说出了自己的观影体验,“那句‘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的台词,道出了我们法治工作者共同的心声。”

在司法实践中,王旭东和同事会遇到很多类似《第二十条》中情形的案件,不论发生什么情况,一定在每一个案件中尽最大可能让正义得以伸张、恶行得到惩处,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公平正义’,简单四个字,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却有千斤重。在日常办案中,唯有真正做到‘情同此心,如我在诉’,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相关部门的配合以及人民群众的信任,我们将更有信心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不负这一身‘检察蓝’。”王旭东这位从事法治工作20余年的检察官深刻明白,今天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是西藏发展的趋势所在,自己更应当做到有所回应、积极回应、能动回应,从法、理、情融合来处理案件,彰显出法律的尺度和温度。

法律从来不是一台能够被制造出来的精密设备,法治的发展之路并不平顺,但是他却依然头顶光环,因为惩恶扬善、社会风气时刻检验着他所走过的每一步。今天我们社会的评价体系中,见义勇为无疑是好样的,受到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无疑也是受到法律肯定的。但是回望过去,这些司法理念同样经历了重重压力,法治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敢地选择站在公平正义的角度办理案件,突破传统,才让公平正义有了真正的高光时刻。

“电影《第二十条》讲述了司法理念和实践在与群众诉求的艰难互动中,最终得以发展的故事。”拉萨市公安局执法监督支队三级警长易鑫说。

影片中,法治工作者在面对法与理的冲突时内心的挣扎与纠结,在实际工作中更加考验着法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电影中,办案人员对案件事实、关键证据的“较劲”,像极了法制民警日常工作的样子。

法律来自社会和民族精神清晰的总结、不断的累积,二者之间有传承,也有转变。易鑫说,办案无小事,每一个案件都是鲜活的司法实践,关系着别人的人生,关系着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案件审查过程中,法制民警既要遵循法律惯性,更要勤于学习思考,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破解矛盾,才能不断提高执法办案水平。同时,对审查出的问题及瑕疵,有针对性地对基层执法部门开展执法培训,切实提高执法主体的业务能力。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民众心中对公平正义的渴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必行,是法之必行。当民众越来越相信公平正义、惩恶扬善必有途径,坚持依法治藏,坚持法治原则,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常怀良知之心投入到法治工作之中,便是我区法治工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民众、对民族最清晰的回应。

【新闻+】

近期热映的电影《第二十条》反映的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正当防卫制度。1979年刑法首次明确了这项制度,1997年刑法第二十条又对相关内容作出重大调整。虽然刑法规定了较为完善的正当防卫制度,但是由于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不法侵害、防卫与互殴等情形的判定存在争议,导致实践中对正当防卫的精准把握难度较大。为了正确处理涉正当防卫案件,依法维护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和一批典型案例,进一步明确了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突出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时代强音,对于鼓励正当防卫,保护见义勇为者的正当权利,弘扬社会正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刑事司法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