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03月01日

■文/图 本报记者 达珍 洛桑旦增 温凯 永青

典角村:初心如磐守边关

沿着狮泉河谷向西北方向驱车一小时左右,便来到了扎西岗乡典角村。这里地处中印边界。

几十年来,典角村的干部群众发扬“放牧是巡逻,人人是哨兵”的精神,扎根边疆,以自己的方式驻守着祖国大门,在风雪边境线上抒写着一段段守边的动人故事。

旺扎:在边境线上种下一片绿海

1990年,30岁的旺扎带着一家4口从狮泉河镇加木村来到典角村,这一住便是30余载。从第一代石头房、第二代土坯房以及第三代砖石房,直至第四代独家院落的小康房,旺扎一家都经历过。

“刚到典角村时,条件十分艰苦,一套像样的房子都没有,有也是用石头堆砌起来的临时住所。”旺扎忆苦思甜:“现在大家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双层别墅式新居,通水通电通网络,各种家电更是一应俱全,几代房的发展景象,无疑是我们祖国边陲巨变的具体体现,更是我们群众生活变化的缩影。”

在村里,旺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能人。无论是自己种菜还是修理拖拉机等大物件,他都能干得非常出色。长年累月,也获得了村民的认可。2009年,旺扎被村民选举为典角村科技特派员。

平日里个子不高、话语不多的他,在任职期间主要负责村上供水供电系统的日常管理以及气象播报工作。当谈起他人生中最引以为傲的事情时,旺扎挺起胸脯,声音嘹亮:“我在典角村里种活了3000株柏树。”

旺扎告诉记者,2013年底,噶尔县下发通知将采取政府出钱、个人承包的方式,进行一次大规模种树。村民们担心种不活,没人敢接这个任务。

旺扎说:“我当时觉得这可是能改善典角村生活环境的好事,总要有人来干,加之自己也是一名科技特派员,觉得要有所作为,所以我就接了下来。”于是,旺扎便开始了他的种树历程。

说起种树时遇到过的困难,旺扎说:“当时给树浇水可谓是一大难题,因为种树的地方没有水源,只能与村民扛着几个大水桶,骑着小三轮去村边上的狮泉河打水。”

就这样,3年里,无论严冬酷暑、风吹日晒,每周至少要花上5天时间给所有树苗浇一遍水。这对于年过半百的他而言,可不是个轻松的任务,可他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旺扎种下的3000株柏树绝大多数已经成活,十余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经长成了几米高的大树,数量也从当年的3000余株,扩种到了现在的近万棵。

次仁央宗:奔忙在边境线上的“女战士”

2019年,来自阿里地区边境村楚鲁松杰的次仁央宗怀揣着一份守边情结来到了阿里地区同样是边境村落的典角村。

次仁央宗是西藏自治区招录的第一批高校毕业生乡村振兴专干。入职以来,次仁央宗积极协助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工作,在走村入户、清理环境卫生等工作中,她总是冲锋在前。

“初到典角村时,因为对工作的不熟悉和村民眼里的陌生面孔,导致前几次的走村入户有些不顺利,期间也有过因为村民的不理解而沮丧的时候。”次仁央宗回忆说,“好几次我都在被窝里偷偷抹眼泪,当时就在心里打了退堂鼓。”

可是看到其他热情的村民和村干部,次仁央宗决定再试一试。她重振旗鼓,很快又信心满满再次投入到了工作中。每天早出晚归,通过实地走访,详细了解村里群众最关切的问题,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内容见证了她与典角村的点点滴滴。

次仁央宗印象最深的就是到老奶奶索南家走访时的情景。因索南奶奶一家逐水草而居,家里的孩子需要依季节的交替到不同的草场放牧,因此索南奶奶一个人在家中没人照顾。次仁央宗了解情况后,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到奶奶家中,陪奶奶聊天,在平日的聊天中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

在后来的一次入户工作中,索南奶奶的一个举动让次仁央宗瞬间湿了眼眶:“那是一个很冷的早上,一进门,奶奶就握紧我的手,说我的手太冰了,立马为我倒上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奶茶。”

就是村民们的一个个暖心举动、一声声亲切的“辛苦了”,让次仁央宗总是充满干劲。5年来,典角村乡村小道次仁央宗不知走了多少遍,国家相关惠民政策不知讲解了多少遍。

2021年,次仁央宗递交了手写的入党申请书,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在每一次走村入户的路上,次仁央宗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内涵。也是在这条路上,次仁央宗一直在用她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户人家。

在像次仁央宗一样默默无闻扎根基层一线村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典角村整体工作有了明显进步。典角村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6500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2万余元;2021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23年获得全区固边兴边富民基层党组织示范点。

(下转第七版)(上接第二版)

久美:30余载无怨无悔驻守风雪边境

今年55岁的久美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典角人。他从20多岁就参与边境巡逻,至今已有30多年。他比任何人都熟悉边境线上的每一座雪山、每一条河流,甚至每一株草木。

记者见到久美是在距离村上10余公里的牧业点上,他的皮肤呈现出高原上标志性的黝黑色,双眼炯炯有神。

久美加入守边是受到父亲占堆的影响。自打记事起,父亲就经常放牧守边,即便是不用放牧也会到放牧点上走上一圈。“只有真正把土地踩在脚下,心里才觉得踏实。”这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世纪90年代,20多岁的久美渐渐理解了父亲的坚持,也扛起了身上的责任,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长大的他,在25岁那年便加入到了村里的民兵队。

“当时县上派人过来询问有无加入民兵队的意愿时,我和几个伙伴都非常积极,生怕自己选不上。”久美回忆道。

久美告诉记者,2008年以前,无论风吹日晒,严寒酷暑,都是骑马巡逻,一去就是一整天。2008年以来,典角村在几处重要通关口设立卡子,需要民兵常年驻守。

“我们每次守卡都是10天一次,期间吃住睡都是在卡子上,总觉得在卡子上吃的糌粑和肉比平日吃的香上个几倍。”久美笑着对记者说道。

“典角村规定民兵60岁退休,还有5年久美就不能干民兵了。”陪同记者采访的扎西岗乡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索朗次旦的一席话,让对民兵工作充满了眷念的久美湿了眼眶。

“再过5年我就要从民兵队伍里退下来了,但是我一定会在有生之年继续放牧巡边。”久美告诉记者,“现在我的儿子也加入到了民兵队伍。我一定会让他把这个接力棒接好接稳。”

无论是“让荒芜的边境线绿起来”的旺扎,还是“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事”的次仁央宗,亦或是“30年如一日在边境巡逻”的久美,每一个典角村村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

当个人初心和使命与边境线连在一起时,他们的那颗初心炙热发烫,日久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