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王杰学 本报通讯员 杨斌 余阳雄
在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抬头仰望璀璨星空,有些星星总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一眨一眨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有一个人的名字被反复提起,他就是张钰麟——中铁十二局第三届青年技术之星。倾听他的故事,如沐高原之风般清新而有力,见证他的成长,方知雨后春笋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中铁十二局集团铁路养护公司2016年入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张钰麟一来就分到拉萨车间,这里无疑成为其成长的第一站。相较于其他线路车间,该车间海拔不到4000米,但繁重的作业量,加上车间管理者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让这个刚毕业不久、毫无经验的“学生娃”差点打了“退堂鼓”。时至今日,当问及他工作以来最难忘的一瞬间,他还是忘不了和工区在拉萨西站更换钢轨的一次经历。原本当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天空甚至蓝得发青。但当他们刚刚把钢轨拆下来后,忽然骤雨倾盆,雨水滑落脸颊都有窒息感。工友们纷纷上了停靠在路边的工程车上避雨。他也正准备跟着工友们跑到工程车上避雨,但回头一看,还有一队人在雨中手持撬棍拨弄着那重达数千斤的钢轨,而钢轨此刻好似浸湿了水一般,搬起来异常艰难,但那一队人却好像和那根钢轨杠上了,让他震惊不已。震惊之余的他却没有犹豫,毅然加入搬钢轨的小队中,共同冒雨将待更换的新轨搬运到指定位置,如期更换完钢轨开通线路。回想当时,他总觉得是那一群无惧狂风骤雨的人影响了他这个即将“打退堂鼓”的年轻人。
在线路工区和检查工区的那段时间,他这个“愣头青”的铁路养护技术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深刻转变。然而,正当他着迷于处置车间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时候,车间主任刘祥滨,也就是他的入门导师,让他转岗接任车间调度。刚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整个人都是懵的,因为他觉得在目前的岗位上干得好好的,突然换个岗位又要适应,重新入门,一时难以接受。然而刘祥滨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人要往前看,往远看,技多不压身。”由于时间紧张,他用仅仅一天的时间和上一任调度员做了个“简单”的工作交接。也正是这个“简单”的工作交接让他后面头疼了好几天,手中工作千头万绪,工作电话一个接着一个,调度室内记事白板一条挨着一条,搞得他那真叫一个手忙脚乱,一连几天,头发都没时间洗。好在他的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一样强,用仅仅半个月时间就将调度室整个工作流程和内容理清弄明。也是在这半月时间里,他接触到车间管理,认识到内业资料的重要性,明白原来真的还有很多新知识、新技能需要他去学习、涉猎。
接任车间调度员的经历,无疑勾起心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这条“馋虫”。从那时起,他便如痴如醉于接触和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主动参加各类培训活动、抽空学习专业技能、经常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共同探讨技术上的疑难杂症成了他的日常,他还经常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眼界。在其任检查工区工长期间,公司组织各车间业务骨干并邀请轨检小车厂家进行现场培训。由于培训老师口音较重,多数学员根本没听懂,实操更是一塌糊涂。没有例外,他也在这大多数之列。好在他充分发挥“勤而好学,不耻下问”的长处,将不懂的问题及时用口袋里的“写实本”记录下来,课后等别的学员都休息的时候,主动找到培训老师,一条一条地问当天不懂的知识点。老师也是非常赞赏他的学习态度,特意放缓语速,一字一句地对他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久而久之,他和培训老师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时至今日,他们还经常彼此联系,在线探讨技术难题。
如今的他,已然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在城际铁路养护行业继续成长,带领他的团队守护着城市交通“大动脉”。每当夜深人静时,他还是会不自觉想起见证他成长的雪域高原,想起青藏铁路沿线的一草一砾,想起拉萨河大桥的风、西站的雨、马乡的月、昂嘎的夜……